[美]贝内特·雷默|《音乐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探秘——雷默文选与反思》
“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”
(《礼记·学记》),
“利可共而不可独”(曾国藩)。
知识共享,欢迎学习转发交流。
出版信息
名称:音乐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探秘--雷默文选与反思/音乐教育学理论研究译丛
作者:[美]贝内特·雷默
总主编:余丹红
译者:孟繁佳
出版社:上海教育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18-09-01
作者简介
贝内特·雷默(Bennett Reimer,1932-2013),生前是伊利诺伊州艾文斯顿西北大学音乐学院的约翰·贝蒂(John W. Beattie)荣誉退休教授,曾担任西北大学音乐教育系主任,创办教育研究与音乐经验中心并任主任,撰写和编著著作、教材20余部,发表文章150多篇,2003年出版《音乐教育哲学:推进愿景》(第三版)(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: Advancing the Vision)与前两版相比,修订和重写的内容达90%。他的研究领域涉及音乐教育哲学、课程理论、研究方法、综合艺术课程、智能理论。
致读者信
贝内特·雷默
目录
第一部分 我们的学科价值
一、形成核心价值
1.音乐之不可为
2.美育的本质与非本质特征
3.音乐奥秘的体验
4.音乐教育的普遍哲学是否存在
5.再论感情:音乐情感解释的冲突与调和
二、广阔语境中的核心价值
6.异域文化音乐体验中的自我性与他性
7.性别、女权主义、美育:全纳教育与赋权的讨论
8.艺术教育的研究和论证:一段不幸的传奇
9.不公平与不公正的根源:音乐教育的挑战
10.艺术的创造性、伦理、真实自我
第二部分 实现我们的价值
一、教什么与如何教
11.艺术教育的内容选择:质量标准
12.何为理解型表演
13.纯粹的聆听
14.学校音乐方案中的哲学
二、教师教育
15.音乐教师教育策略:部分与第二部分
16.规避音乐教师教育的 理论与实践
17.论基于研究的音乐教育博士培养方案
三、研究的作用
18.迈向 科学的音乐教育研究方法
19.质化研究与后实证主义思维
20.情绪和感情的 新脑科学研究:对音乐教育重要意义
第三部分 保护与提升我们的活力
一、服务于我们未来的价值观
21.音乐表演是否值得拯救
22.音乐的祛魅与复魅:音乐教育的挑战
23.音乐教育的文化赋权
24.未来之路
附录1:人名外文中文对照
附录2:术语外文中文对照
附录3:著作、作品、报刊、杂志外文中文对照
主编简介
余丹红
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曾任音乐教育系主任(2002-2018)、上海市第十、十一、十二届政协委员,亚太地区音乐教育学会理事(APSMER,2009,2013)。现任国际音乐教育协会会员(ISME),美国教育协会会员(AERA),美国音乐教育者协会海外会员(NAfME),捷克共和国音乐教育协会荣誉会员,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,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。国家音乐类核心期刊《音乐艺术》编委、《中国音乐教育》编委、《中国音乐教育年鉴》主编、系列纪录片《中国音乐教育(MEIC)》制片、策划、出品人。“曙光学者”,国家教育部义务制课标修订组成员,国家教育部教学监测音乐学科组成员,上海市“立德树人”重点人文学科基地“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基地”主任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“高峰高原项目”——“音乐教育学”研究团队首席教授,国家双一流大学“音乐教育学”团队首席教授。
更多精彩
分享
点赞
在看